站内搜索
特养新秀——特种野猪
特种野猪是近年有关单位选用已经驯化的优良雄性森林野猪与优良瘦肉型家猪杂交而育成的新品种。其基因稳定,公母猪可长期做种繁殖而基因不变。它不同于家猪而形似家猪,故取名为特种野猪,开发前景极为乐观。 一、品质特点 1.外形特征:特种野猪嘴长、头短、耳小,仔猪全身有褐、黄色相间的纵向条纹,2月龄后条纹退去,全身被毛里黄棕色或灰棕色。公猪3岁时开始长獠牙。 2.生长性能:母猪5—6月成熟,可常年发情,第一次发情体重50—60公斤,发情持续2—4天,妊娠期116—120天,年产仔2.25—2.5胎,每胎8—16头。45日龄断奶窝重90公斤。育肥期每头平均日增重0.4公斤,肉料比1:4。 3.屠宰性能:改良后的野猪70公斤体重时屠宰率为68%,胴体瘦肉率63%,胴体脂肪比例仅为9%。经专家用剪切力与家猪比较证实其肉比家猪肉鲜嫩(剪切力只有家猪的50%—61%)。 二、经济价值 特种野猪保持了野猪瘦肉率高、适应性强、野味浓厚的优点,又克服了野生母猪仅在春季发情和人工圈养下不易成活和难以发情等缺点,使之能正常饲养繁殖。特种野猪肉香味很浓,具有“野味”的特色,营养丰富,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后腿肉的脂肪只有家猪的50%,含有17种氨基酸,亚油酸(C18—2)含量比家猪高2.5倍。亚油酸是目前科学界认为人体最重要的必需氨基酸,人体本身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品摄取而获得,它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种野猪具有野味、保健、出口创汇三大优势,作为猪家族中的一个新品种,其发展正面临家猪生产跌人低谷需转换替代新品种的好机遇,作为外向型和旅游经济产品,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口味的改变,特种野猪肉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保健食品,经常吃特种野猪肉能降低血脂,可以防治动脉硬化,销售势头很好,目前供不应求。如在发展推广后饲养批量大时,可将特种野猪的腿加工成野猪火腿打人国内外市场,其它分割下的胴体部分进行真空包装加工成野猪风味腊肉条(50克一包),每包售价5元,效益可观。
[信息来源] 浙江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