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早籼新品种浙207 的选育及栽培技术(一)
浙207 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迟熟、高产、抗病早籼新品种,经2005~2008 年省内外试验试种表现为熟期适中、丰产性突出、株型适中、穗、粒、重结构均衡、结实率高、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09年2 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湖南省作早稻推广种植。现将该品种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报道如下。
1 选育经过
1998 年春在海南选用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高产、抗病早籼新品系Z9512 为母本,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抗病、中质早籼中间材料K 青杂交配组,当年在杭州正季单本种植F119 株,剔除假杂种株后主穗混收;同年杭州秋季翻秋加代单本种植F21 900 余株,田间按育种目标选择穗系36 个;1998年冬海南F3 按穗系加代,1999 年春按综合农艺性状选择优良穗系17 个;1999 年杭州正季F4 按穗系加代,根据育种目标对主要农艺性状筛选、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人工接种诱发鉴定、米质筛选同步进行,选择丰产、抗病优良穗系12 个;同年冬海南F5按穗系加代选择优良穗系9 个;2000 年杭州正季F6 根据育种目标对主要农艺性状筛选、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诱发鉴定、米质进行筛选,选择丰产、抗病单株4 个;2001 年杭州正季F7 株系圃测产,抗性、米质鉴定,定型;2002 年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鉴定圃中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系浙207,鉴定小区圃产量7.15 t/ hm2,比对照嘉育293 增产8.1%;2003 年参加浙江省早稻联合品比试验,平均产量7.55 t/ hm2,比对照嘉育293 增产7.67%,达极显著水平。2004~2008 年参加湖南省早稻区试预备试验,早稻区试和生产试验,并在浙江的金华、衢州、温州及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多点试验试种示范,表现株型、熟期适中,丰产性突出,分蘖力较强,穗、粒、重结构均衡,结实率高,抗病抗倒性较强。
2 产量表现
2.1 区域试验结果
2004 年参加湖南省早稻区试预备试验,平均单产为8.40 t/ hm2,比常规对照湘早籼13(CK1)增产21.8%(极显著),比杂交稻对照金优402(CK2)增产6.15%(显著),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007 年参加湖南省早稻迟熟A 组区试,平均单产8.05 t/ hm2,比杂交稻对照金优402 增产5.67%(显著);2008 年续试,平均单产8.21 t/hm2,比对照金优402 减产1.11%(不显著),列11 个参试品种第3 位;经两年试验,平均单产8.13 t/hm2,比对照增产2.28%,平均日产72.75 kg/hm2,比对照高2.1kg/hm2。
2.2 生产示范情况
2008 年参加湖南省种子管理局组织的生产示范试验,在益阳市资阳区迎风桥镇左家仑村国家级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进行的生产试验中,示范0.1hm2,浙207 折合单产7.80 t/hm2,比对照金优402增产0.64%。全生育期115 d,比对照金优402 短2d。2008 年7 月湖南省种子管理局邀请湖南农业大学、亚华种业科学院、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对浙207 大田生产示范情况进行现场考察评议,专家评议的意见是:浙207 田间生长整齐一致,株型紧散适中,生长势较强,茎秆较粗壮,抗倒力强,分蘖力较强,穗粒结构均衡,着粒较密,结实好,谷中长粒型,剑叶中长,直立,叶下禾,成熟落色好,熟期适宜,丰产性好。
该品种2006~2008 年参加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省的多点试验示范,表现良好,其中在浙江省龙游县2006 年示范66.7 hm2,平均单产达7.23 t/hm2,比对照浙733 增6.8%;2007 年浙江省苍南县0.67 hm2 攻关田单产达7.44 t/hm2,比对照金早47增7.3%。2007 年在湖南的湘潭、醴临试验示范3.33 hm2,平均单产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7.8%,其中醴临市1.17 hm2 攻关田,平均单产8.08t/hm2,比对照“金优402”增产10.8% 。2007 年江西吉安市试种6.67 hm2,平均单产7.52 t/hm2,比对照浙733 增7.7%;安徽南陵县农业局试种2.0 hm2,平均单产7.14 t/hm2,比当地对照增6.8%。可见,浙207 在各地试种均显示出较高的产量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信息来源] 摘自《湖南农业科学》